从加拿大专程回港参加回顾展座谈会的方育平,凌晨才下机,早上9点便起来跟记者见面。
「我差不多4点才睡,因为太久没回来了,朋友纷纷打电话给我,有一两个更『踩』上我酒店。」
大概是因为机会难得吧。2006年,方育平因身体毛病决定退下来休息,也为了多陪伴家人朋友,于是移民加拿大。今次适逢香港电影资料馆举行回顾展,他才匆匆回港两天,记者亦因此有幸跟这位曾拿下三届金像奖的传奇导演见面,谈谈他的近况。
「我没想过现在就有我的回顾展。」方育平打趣道,如果在他过世后再有一次,这一次就算是「赚」了。
记者想,其实赚的是观众才对。
今次香港电影资料馆举办「荧影相随:戏.梦.人生─方育平回顾展」,共有其电视剧集、电视片及电影
21出,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《狮子山下》系列(《野孩子》、《元洲仔之歌》),80年代初惊艳影坛的《父子情》、《半边人》、《美国心》,及至90年代
较少人注目却依然呈露强烈本土意识的《舞牛》和《一生一台戏》,都一一能在回顾展中看到。
在这拒绝写实的年代重看方育平的作品,应有另一番的观影感受,因为从《狮子山下》开始,他已经能够将社会上小人物的真人真事活生生的搬上荧幕;当业内外往往将他定性为「太写实」之际,方育平回首,直言「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写实」。
半边虚构 半边生活
「很多人说我的电影写实,但我觉得自己只是出于想像,跟别人一样有自己想说的话。」
80年代初,方育平拍了3出电影,分别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第1、第3及第6届的最佳导演奖,至今只
有刚刚在第25届同样取得第3次导演奖殊荣的杜琪峰能与他相提并论。他的第一部电影《父子情》就已经直望70年代社会急剧变迁下的伦常实况,以普遍的父子
之情带动观众同喜同悲;《半边人》及《美国心》更以类近纪录片形式的拍摄手法,将非演员的男女主角的生活片段转化成电影的一部分,以真实事件入戏,就成为
了方育平的icon。
「但我却并非这样想。在电影上有两个很大的主流,一种是纯为工作性质,认为电影是虚构的,拍一个故事出来只为给观众一个半小时的逃避现实,轻轻松松就可以;而我亦都是先让观众知道我拍的是假的,在吸引他们入场之后,他们才会发觉在虚构的包装下原来可以好好玩。」
方育平笑言他对这种以实击虚的方式尤其钟爱,他不介意暴露自己的看法,甚至他认为只有坦诚地诉说才能够让观众更认识自己;不过,作为一个导演,他亦不容许因电影而侵扰了身边人的生活。
「当时有人笑我拍得较慢,一来这是我的节奏,二来我亦不敢贸然将所有事情放进镜头内,就算我喜欢将身边的人、事拍下来,但也会照顾朋友的感受,以免破坏了跟朋友的关系,这是我们导演所谓的ethic(道德)。」
识上识落 人生两面
所以为何记者说方育平只是「半个导演」,这不仅出于一种拍摄方法的观察,或者引用节目策划人罗卡的
说话最能准确描述,他的「作品往往只是追求人生真谛的过程,没有戏剧的结论。」就正如一句「戏梦人生」,重点就自然在其「人生」,「戏」不过芸芸艺术方式
中的一种表述方法而已。
所以访问还是回到了方育平的生命态度。
方育平在80年代登顶,可是在《美国心》过后,他的作品却无复以往受观众注目,也许是时代的转变、观众口味的转变,上过高峰却要跌落地面,方育平有何看法?
「当年奖项无疑加强了我的信心,令我愈敢去拍,加深了解自己的想法,技巧也愈来愈纯熟。(但你会心雄吗?)我却从来不会心雄。因为我觉得人总是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,尽力就可以了,尤其在我们这一行,曾经有人说过3出电影过后便好收了,要转方向,不然就会有惰性。」
「在这一行,我见过许多可以上却下不来的人,因为原来转变才是最难克服的事,人未必一定愈变愈好,因为当一个人重新做平常事的时候,焦点也不再落在自己身上。不过当时还是自觉要转变,重新过正常人的生活。」
如此豁达,记者笑问他是否信佛后的转变,「其实我一直的生活态度都是如此,只是信佛后更驾轻就
熟。」2006年,就在方育平离开香港前一年,他为有线电视拍摄了共26集的电视节目《正觉人生》,亦因此笃信佛理。记者以为,是方育平回想前尘,才能看
开当年高峰过后的滑落,他却再解释道:「其实我一点都没有失望,正如我先前所说,人生有不同阶段,也要看出发点如何,当时我有香港电台的薪金,又可继续拍
电影,我感到相当满足,而且我从来没有离开电影圈,又怎会失望?」
我的半杯水 :看到黄金时代
方育平说从未离开影圈,记者正打算问他何时回港,话未说完,他便立即笑说:「如果你有钱,我明天立即回来拍。」
但很多导演说现在香港影圈太艰难了,你不觉得吗?
「一向都艰难。」方育平显得有点「劳气」地说,「我们不可以限自己如在荷里活般,要成为明星,要飞黄腾达,这样想自然很艰难。」
「你说现在差,但对比以前:第一,现在放映地方多;其次现在买影碟又方便,拍戏就要看戏,从理论层面讲,现在要学电影一点都不困难,比上学还要好;何况以前要买菲林十分困难,现在就更不成问题了。」
「在我来看,现在是拍电影的黄金时代。技术先进了,接触电影的机会多了,只要掌握到这些科技,再加
点商业头脑,我认为现在绝对是个人表现才华的黄金时代。没错,电影圈的气候的确不同了,但以前有春夏秋冬,现在一样有喜怒哀乐,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出路,
正如我当年,愈多人拍武打片,我就偏偏拍社会现实的,就自然比别人有更多机会。」
如果大家都有这种积极的态度,多好?
「其实这不过是半杯水的道理。桌子上放半杯水,有人看到它是半空的,我却看到是半满的。我的积极也不过如此吧!」
(原文刊登於2009年7月28日《文匯報‧聲光透視》)